close
在公司裡面我們可能有些機會從一個員工嘴巴聽到對其他一個人的負面意思,最後成為多數人的共同意見,最終而讓事情變得不可收拾,也讓一個同事在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走掉了(離職)。
『顧問,昨天公司的阿誠主任給我電話說他想要在回來(因為他已經在上月底離開了,理由是因為他的工作無法因為上一個程序的同仁一直無法按照公司要求準時給他程序單,以致工作無法準時完成,都要延後下班,很累。),因為他這陣子離開公司後,去了其他公司後心裡一直告訴他自己應該要回來,所以就給我電話。你說該怎麼辦?』
在公司裡面無論人數規模多少,只要有人就會有“想法”與“習慣”的對應,一句話的發生最初始的可以起源於不經意的同事間的玩笑或無意義的聊天,經過對方也無意義的添加,『樓上的單子怎麼都下得那麼晚?』(其實這只是陳述一件事情,也微微帶著一絲絲不在意的聊天而已)但是轉出去時就會變成『xx說,你們樓上的單子拜託丟快一點,要不他每天都很晚下班。』這句話經過樓上的擴張發酵,結果就如同我們想像的,兮累累了。
當一個人離職,是否能從當事人嘴裡聽到真正的聲音,恐怕不容易,因為我們自己(主管或老闆)也因為“想法”與“習慣”再加上“權責”可能會做出即使錯了也必須做的無奈,因為當一件原來是簡單的事會演變成為最終的 犧牲某一個人的狀況時,通常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這時的發酵效應恐已非你可以便宜行事了,當絕對多數的人都說“某人”真的很糟糕時,可能這裡面參雜著許多不相關的元素和理由,譬如可能有因為“私心的排擠現象”也加進來了,很快的,你這個主管就成了“愚蠢”的主管了,因為你的員工或部屬已經測試過了你的領導能力。
「主管可以認錯嗎?」「當然可以的」。
認錯是一種態度,一種可以否定虛假的正直;我們需要讓團隊知道『完成任務,是唯一目標,只有合作(不是和諧,和諧容易使人誤解不能有衝突。),才能達成目標,合作是在衝突下產生的共識,因為我們必須承認“想法與習慣”的存在。主管也是人,讓團隊的成員承認你這主管的領導力不是權而是責任的擔當力。
我已經知道,下午的輔導,我該以“顧問”的角度怎麼跟員工講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