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2874_10207098920244340_6269274566688391801_n.jpg 

連鎖在經營由直營店與加盟店到消費者的通路關係,並未因電商概念竄起而改變,傳統的從商品上架的推拉行銷模式倒是多了更深層的老顧客的維繫操作,如何經營粉絲並提升對該品牌的支持黏著度,不單是發個e-mail或電子報或品牌網頁就算是,需要經營的是可能只佔有粉絲團5~10%或者更少的忠誠擁護者,也將藉由他們去宣導妳的品牌。在web世代,顧客流動性顯然提高許多,這也提供了行銷成本的增加與營業收入成負效益關係,所以,請思考如何經營老顧客顯得重要許多 。

duke:如果你的總部仍然持續在進行傳統的銷售模式,那是經營危機。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日常用品的開發來說,越來越難去了解到底消費者心理渴望需要什麼了?因為1.同質性太高2.速度太快,這就是我說過的生命周期縮短了。在超商架上與大型賣場架上只看到包裝改變、容量放大減量的價格差異,幾年前我就強調過開手搖飲料店與烘焙店在台北與墾丁沒有差異化,完全無法創造出顧客心理面的一種新渴望的訴求來。
根據日本中小企業廳發表的白皮書,熱銷五年以上的商品比例,在1970年代是59.4%,1980年是46.5%,1990年是26.8%,2000年代僅5.6%,隨著年代推進,商品壽命愈短,聽說便利商店的商品,一年內有7成商品會被換掉。

duke:簡單講,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來不及了」,那就執行可快速引導消費行為的銷售模式。
7-Eleven在美國有1萬多家分店,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店面每天至少產生700萬筆交易紀錄,7-Eleven於是想了個辦法:消費者既然都出沒在手機上,何不連結消費者的手機和寶貴的線下交易數據呢?為了和消費者之間建立基於數據分析之上的互動關係,他們做了一個App。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篇7-11資料總合上,我們容易體會出一個大者恆大的經濟規模的經營概念。提供大家思考。
1.2014年底,全體總店數為7,832店。

2.於2010年引進多項業務,包括i-cash悠遊卡、月租門號、購票服務、開發輕食商品關東煮、光合沙拉、光合三明治等、7-SELECT 自有品牌、量販預購便、日用品降價等、新型態Food Store拓展等項目,刺激消費者需求,帶動獲利成長。

3.2011年8月初,公司宣佈取得松山機場第一航廈國際線商場服務經營權,規劃商場面積近500坪,於同年10月開幕。

文章標籤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腦袋裡面仍然裝著「人多的地方就是開店的地方」「人潮就是錢潮,隨邊撈一下就有魚」。那肯定你還是沒搞懂商圈這兩個字?我一直喜歡測試已經開店的小老闆,當我坐在你開的咖啡(或烘焙)店時,我就這樣問「請問你的商圈在哪?」通常(幾乎百分百)會這樣回答「就我店附近大約400~500公尺畫一個圈吧」,是嗎?如果你也是這樣回答,顯然的,你就是開一間普通只是賣咖啡的店而已,但是,偏偏你有一個很厲害拉花師傅,你有有很厲害的烘焙豆子,這樣的店怎麼商圈會是這樣簡單的想法?
就算你懂了,但是當你跳下去找店時,你又茫然了。
幾天前,我諮詢了一位計畫開麵包店的老闆,店的位置很棒,但是開麵包店是弱勢定位,將失去該店址的優點,所以應該從自己的技術優勢轉換商品定位,拉大市場差異化,從選擇立基市場策略切入,確定對象後才能調整產品(重新定位),再創造品牌,那個擴大型商圈就會出來。
其實,你還是得需要先了解自己是為誰在賣什麼?
文章標籤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便是小企業,執行計畫也是經常掛在嘴上的話題,只是不知從何著手?又該怎麼比較有點邏輯(程序)的模式去進行?那目標與策略有什麼的關係?在較規模性的公司,多的是行銷策略人才,但是屬於中小型組織甚至微型企業根本無從思考這樣的策略行為。
一般來說,老闆直接下「今年我們要成長20%」或者「今年要比去年多增加1000萬營業額」,如果當老闆(主管)的腦袋都尚未有一個成長的構想模型甚至缺少要贏得多少市場所必須的優劣勢分析前,就下這樣的目標,往往是達不到者居多數。
所以到底是目標為先還是策略先行?
無可否認的,先有一個稱為「策略構想」的過程再定目標就比較準確了,什麼是「策略構想」?簡要的說: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umbnail.jpg 

定位在社區便利消費型的商圈的店鋪,需要規範商圈嗎?這往往都是複雜也成為經營角力的問題?這問題其實突顯幾個重要的思維?扼要說明一下:
1.加盟主擔心權益受損,因為競爭下的收益減少。
2.總部思考的是整體品牌占有與營業總和效益的競爭力。
簡單的衝圖涉及到的就是所謂「領地權」的意義,我們試著去這樣想,當你開在一個很好的地點,生意很好,那也正告訴競爭品牌一個可以開店的訊息,所以要嘛你就繼續開第二家店,要不總部直接進來開直營店或第二家加盟店,總部思考的是區域利益的事,也因此總部會希望輔導你(加盟店)提高營運能力共同享受區域利益的。但是這一點,往往受到加盟主的質疑?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開店者,開發新顧客與提高老顧客黏著力已成營運成效的重要功課。
在今天這個消費性市場以速度擴張技術性管理協助工具(例如app/line/fb還有其他相關商圈流量定位工具....等)與新商品開發競爭的速度所帶來商品生命周期縮短的途徑,已經告訴我們,即使不斷開發新客戶,但是商品卻很快就會過時,短期間所投入的立即型行銷活動並無法造成中長期的品牌正效應,在零和遊戲中,掠奪式行銷讓競爭策略顯得比以前更重要了。所以「如何維護住現有老顧客,讓他們更喜歡你的產品,更願意買你的服務。」就顯得比開發新顧客來得重要了。
在現代的社群概念下,透過與顧客間構築的中長期關係,無非就是要強化指名度、好感度與購買意願。
所以連鎖總部甚至單店經營者在行銷策略上,必須有調整的思考才有競爭力了。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經營連鎖或單店,因為“速度”關係,共創行銷影響決策:
1.老顧客決定你的損益平衡
2.新顧客決定你的獲利
3.速度決定你的生意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最常見到的便利商店,除了台灣人熟知的7-11、全家之外,那應該就是Lawson了!

其實日本Lawson共有8種型態的店面,專門服務於不同客群。社長新浪剛史於2002年上任後針對消費趨勢和顧客需求打造不一樣特色的Lawson分店,特別是家庭主婦與銀髮族。

NATURAL LAWSON吸引年輕女性市場專為女性消費者成立特別只賣天然有機食品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行銷作業的三角程序,習慣上我們會從who開始啟動而why的動機最後至how的策略方法上,形成一個環狀循環作業模式。最終就是能夠讓產品達到銷售獲利目的,站穩市場。現在一個需要投入268萬(初期投入)的餐飲連鎖小品牌這樣的簡介與再進一步的說明,如果,你是個準加盟者,你會如何進行是否加入的判斷?投資報酬率嗎?標準的營業利潤嗎?商圈大小嗎?作業的SOP有嗎?能否控制標準成本嗎?還是有沒有督導協助嗎?這些都不是當下可以有結果的,它都無法在是否加入的判斷上提供明確的協助,而會是在日後營運上被動式可以完成的事。
或許你可以試著先讓自己回到一個最初始的思維上去,「我,為什麼要創業?徹底檢視自己的所有經營能力資源後,再問,我可以做什麼?所以我該加盟還是自己開創?」因為,加盟是一個浪漫的遊說。---在食品展再看到的現象 加盟

du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